English

新的世纪 新的希望

2000-01-07 来源:光明日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郑师渠 我有话说

李大钊曾说过:“一日有一日之黎明,一禾其有一禾其之黎明”。我们现在正沐浴着21世纪黎明的晨光熹微,回顾与前瞻,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远大前程,充满着憧憬,也充满着祝愿。

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大幸运,便在于受20世纪之赐,有一份丰厚的遗产,成为自己发展的坚实基础。本世纪初,梁启超为提倡新史学,曾大声疾呼要冲破封建旧史学的网罗,行“史界革命”,以为“悠悠万事,惟此为大”。其时完整意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刚刚起步,举步艰辛。经过二十世纪的百年开拓,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,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。撮其要者有三,一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于近代史研究的理论指导。缘是研究者对于风云变幻、纷繁复杂的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,包括社会性质、主要矛盾、发展脉络等重大问题在内的理解和把握,其间虽仍不免某些分歧,但从根本上取得了共识。这对于近代史研究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,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二是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。现在我国高校历史系都建立有近代史学科,相关的硕士点、博士点为数甚多,还有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。三是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,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,其中不乏鸿篇巨著、精品佳构。学术发展从来都是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,而不可能“横空出世”。21世纪的近代史研究将十分尊重20世纪的已有成果,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的学术传统。
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。这是因为,时代发展了,史家对历史的思考有了新的视角和境界。这表现了时代对史家的制约;但从“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中国史学传统的另一面来看,则又反映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史学目的乃在于经世,故龚自珍说“欲知大道,必先治史”。有人认为20世纪中叶后的近代史研究仅仅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,近代史成了政治史。但是,人们也要看到,新中国毕竟是刚刚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硝烟中崛起,引导国人正确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,从而自觉地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,这是革命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。近代史研究的选题一时也多集中于斯,反映了史家贴近现实,同样也有它的合理性。至于后来因受“左”的思潮影响渐趋极端,则是另一个问题。改革开放后,近代史研究也随之面目一新。随着澳门回归祖国,中国近代的耻辱得到了彻底的洗雪。中华民族在21世纪将走向全面复兴,我国将实现现代化,跻身世界强国之林。江泽民总书记说:“对于历史这个宝库,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,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,这对于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,更好地迈向未来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”由此可见,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必须愈加关注现实,顺应时代,同时应大力拓展其研究领域。

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,科学技术突飞猛进,推动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提升,学术研究也将随之呈现新的面貌。历史学与社会学、人类学、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,乃至于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发展的趋势,将大大加强;现代化科学手段的普遍运用,将使史学研究变得更加便捷与有效;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更加密切,学术研究愈益超越国界,而成为各国学者共同的事业,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更需要近代史研究工作者不断优化知识结构,勇于进取,善于开拓创新。

新的世纪,新的希望,祝愿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新的繁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